安东尼·葛姆雷:几何与雕塑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2023-06-30 05:01:34

展览现场,“有生之时”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 艺术家 摄影师 © 黄少丽

不久前,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大展“有生之时”于西海美术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安东尼·葛姆雷在亚洲最为全面的创作呈现,展览围绕其“将身体作为转化与交流之所”而展开的探索,贯穿了艺术家近40年的创作生涯。此次展览“有生之时”激活了西海美术馆两个迥异的空间——4号和5号展厅35件雕塑在4号展厅以网格的形式展出,以呼应空间的封闭性。

展览策展人范迪安先生对此表示:“展览以《有生之时》为题,揭示了葛姆雷对身体与空间、生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材料与智能这些重大命题的探寻,也展现了‘雕塑’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激活和赋予的潜能与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展览现场,“有生之时”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 艺术家 摄影师 © 黄少丽

“有生之时”

生态世界与赛博世界

“雕塑并非世界的照像,而是对世界实实在在的改变。”——安东尼·葛姆雷。

作为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当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因其探索人体与空间关系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受到广泛关注。 他的创作直面人类于宇宙万物间立足点的本源性思索,致力于将艺术空间作为一种生成之所,让新行为、思想与情绪得以涌现。

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 ©Lars Gundersen

葛姆雷的作品在英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展出,曾获得包括特纳奖(1994年)在内的诸多奖项。对于“有生之时”, 艺术家葛姆雷如此说道:“这次展览反映了人类如何日益被人造环境而情境化。正如古语所云——我们创造了世界,但世界也创造了我们。我试图调和生态世界与赛博世界的关系,而这个展览则是两者之间张力的具体化呈现。”

展览海报

“有生之时”的开幕距离葛姆雷首次到访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1995年,艺术家来到中国为与当地人合作的大型装置作品《亚洲土地》(2003)进行调研,他曾先后前往西安、北京紫禁城、南京、阳朔以及山东淄博的砖厂。

葛姆雷曾谈及这次旅行对其生活及工作的持久影响,“我意识到中国与像素的关系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砖作为一种普遍的几何单元,却又与具象世界相关联。举例而言,行走在中国,看到各地砖厂,南京城墙的灰砖,我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文化,这与土地的形式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览现场,“有生之时”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 艺术家 摄影师 © 黄少丽

展览中将呈现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包括早期的《高原》(1985-86)和《隔膜》(1995),它们表面被横轴和纵轴所切分;也有以不锈钢和铁为材料的作品,用相似的轴线布局身体内部的空间。艺术家的标志性作品《聚集 I》标志着葛姆雷首次尝试将“像素化”的躯体转变为实体化的存在;《意义 III》运用彼此相交的钢条网格绘制出身体的内部空间;《珍藏 II》参考史前巨石,将人体结构视为不稳定的石板结构。

4号展厅同样标志着葛姆雷首次在不参考其创作时间线的情况下展出作品,令观者得以在作品之间自行构建连接,每件作品都以艺术家的身体作为创作主题和主要倒模材料。

展览现场,“有生之时”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 艺术家 摄影师 © 黄少丽

展览收幕于5号展厅的四件“扩张系列”作品,源自艺术家对于重塑皮肤边界的痴迷。《身体》(1991/93)、《水果》(1991/93)、《大地》(1991/93)、《最终产品》(1990/93)四件作品通过将躯体皮肤向外扩张形成如葛姆雷所说的“封闭爆炸”。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不再是只关于人体,而是与古生菌、早期的细胞生命、水果甚至蔬菜有所关联。《大地》与《最终产品》受制于重力、居于地面;而《身体》和《水果》则悬在空中、游离于地表之上,被细长且垂直的钢缆悬挂于天顶,令空间之中充满活力。

展览现场,“有生之时”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 艺术家 摄影师 © 黄少丽

张扬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西海美术馆

“肖氏点翠”传承人肖玉妹:只此翠色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李媛媛:非遗是通往审美的生命体验

王晓峰:营造社会氛围 讲好非遗故事

画廊周北京2023新势力单元策展人蒲英玮:青年,属于任何人的前缀

胡军:生命与使命

艺术家华庆:“花房”治愈的力量和生命的能量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编舞艺术家戴露:未来对我来说充满未知,特别好

钢琴家张浩天:NFT是我们走向虚拟现实的一步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2年6月1日 张澍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