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_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互联网   2023-04-24 04:58:31

1、生活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因此也拥有着它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土家族的风俗吧!


【资料图】

2、语言文字

3、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4、歌舞文化

5、a、傩堂戏: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

6、b、摆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7、c、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毛猎舞。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且传统的毛古斯是不允许女性参与表演。主要于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8、宗教信仰

9、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10、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11、饮食习惯

12、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13、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14、风俗节庆

15、a、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16、b、嫁毛虫节: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平安。

17、c、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

18、d、赶年节: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19、e、舍巴节:“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

20、f、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21、g、六月六: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

22、h、调年会:“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节一天。

23、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几个节日。第一个是过春节,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24、“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25、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第二个是赶年,“赶年”,或曰“提前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汉族过年,是腊月三十。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腊月大,为29天;月小,为28天。

26、若家里有亡人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人们称之为过“赶年”。关于提前过年的来历,土家人有几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土家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渐沿海,参加抗倭,为不耽误战事,土家人提前一天过年,后取得“东南战线第一功”凯旋。过赶年便是从那时沿袭下来,让土家后人不忘记先辈的赫赫战功。

27、土家人过年时,要在堂屋神龛下摆祭品、敬家神、祭祖先。

28、土家族人有打糍粑、“拜月”、“偷瓜”送“童子”的特殊民俗。

29、中秋节里“打糍粑”“拜月”与土家婚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土家族人把月亮当作替人牵线搭桥、撮合婚姻、成人之美的红娘和“月老大人”,中秋佳节是“月老大人”的寿辰,是“月光生日”,于是“打糍粑”,“拜月”祝寿。

30、土家青年男女恋爱后,姑娘要送给心上人一条亲手绣的“绣花腰带”和“花鞋垫”传递绵绵情意,还用白色的素绢,绣上一幅“鸳鸯戏水”图,作为相爱的信物。居住在七曜山脚的黄水、冷水、官田、中益、沙子、湖镇等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新谷丰收后,“中秋节”这天,丈母娘家喜气洋洋地把女婿请到家作客,用新产的糯米“打糍粑”,请女婿一家“尝新”,品味当年丰收的喜悦,吃糍粑“拜月”赏月,共度良宵。

31、更富有情趣的是,未婚女婿回家时,姑娘会深情地送给心上人一个又圆又大的“大糍粑”。糍粑象征姑娘对爱情忠贞不渝,像糍粑一样与心上人永不分离,也像糍粑一样团团圆圆。姑娘在大圆糍粑上染五颜六色的`食品红,写着“花好月圆”、“百年鸾凤”、“永调琴瑟”、“鸾凤和鸣”等佳句。有文化的姑娘,则在上面题诗,绘上彩凤凰、喜鹊图,更富有诗情画意。

32、中秋之夜,秋高气爽,桂香盈庭,月光如水,土家人在山寨吊脚楼前的院坝设香案,摆上月饼、糍粑、花生、桂花酒等供品,祭月神“拜月”,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幸福美满、无灾无祸;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然后在院坝饮酒吃月饼、吃糍粑“赏月”。

33、赏月之后,土家青年男女,趁夜深人静,结伙到菜园地“偷瓜”,种瓜主人发现后也不能叫骂。将偷来的南瓜悄悄送到久婚未育的夫妇家中,置床上,一人学婴儿啼哭,一人说四言八句吉语祝辞,祝愿得瓜主人来年生子,这一习俗曰“送童子”,寓意“破瓜得子”,若得瓜主人来年生了子女,得设宴请送瓜人和种瓜人以示酬谢。

34、“偷瓜”送“童子”习俗,还有其神奇的传说。相传,古时土家山寨,有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无儿无女,但一生积德。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天子娘娘路过土家山寨,听到传颂老人乐施好善,扶危济贫的美德后,便将所带儿女留一个在瓜棚里,吩咐山民送给老人。于是山民们将形如娃娃的南瓜,悄悄送到老人的床上,老人去睡觉时瓜破,突然从南瓜里跳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儿,老人无比感动,顿时老泪纵横,后来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破瓜得子”后沿袭成一方风俗。

35、寒食节

36、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37、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38、放风筝

39、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0、扫墓

41、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42、插柳

43、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存在3种说法。一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一说清明节既为鬼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

44、踏青

45、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6、荡秋千

47、这是中国古代的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以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8、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自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加餐,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用土家语念一首《祝牛王词》。

49、有的《祝牛王词》这样唱着:

50、世界上最好的是你哩,最苦的是你哩。

51、拖了一年的犁耙,嘴巴里吃的是青草。

52、二、三月夜里哩,落大雨像瓢倒。

53、主人要摸黑整田哩,火把绑在你的角上。

54、雷公也助威哩,吼得地皮也震动了。

55、主人拼命鞭打你哩,就搓的缆索已扯断了。

56、看看你那架枷档的地方,看看你拖缆索的地方。

57、活肉变成了死坨坨,你口里没有半句牢骚。

58、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59、相传,牛王原是天上的`一员神将。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

60、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饱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好让粮食地里长些青草,让凡人没事就薅薅草草吧。”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边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

61、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从此以后,牛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饿了就吃青草塞肚皮。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

62、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63、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炮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起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64、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65、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起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66、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67、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68、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69、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70、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71、跳“丧葬舞”在湖北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72、流行的长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73、“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74、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75、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76、“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

本文湘西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讯